1997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以“乐于助人”与“道德实践”的对比为核心,要求考生根据三则材料展开写作:材料1描述小新六年如一日背瘫痪同学上学的感人事迹;材料2显示“乐于助人”是青少年最赞赏的品质;材料3却揭露现实中不少人面对他人困境选择“悄悄走开”的矛盾现象。题目分为两部分:情景描写(根据材料1)和议论文写作(结合材料2、3自选角度),旨在考察学生对社会道德问题的观察力与思辨能力。
-
情景描写注重细节与情感
考生需通过行动描写还原小新背同学上学的场景,突出其坚持与奉献精神。例如刻画风雨无阻的细节、小新的心理活动,或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品质,要求想象合理、情感真挚。 -
议论文需辩证分析社会现象
材料2与材料3的对比揭示了“道德认知”与“行为实践”的落差。优秀作文会从“知行合一”“社会责任”“利己与利他”等角度切入,结合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社会风气等实际案例,提出有深度的见解。 -
题目设计反映时代教育导向
1997年正值社会转型期,作文题通过现实案例引导考生关注道德建设,强调“言行一致”的重要性。这种材料作文形式既开放又具针对性,成为后来高考命题的参考范式。
写作此类题目时,考生应紧扣材料矛盾点,避免空泛议论,通过具体事例或逻辑论证增强说服力。情景描写需避免过度虚构,保持与材料主题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