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补课机构并非全部取消,但受到严格限制。中国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发布的“双减”政策明确提出全面规范学科类校外培训,禁止在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开展学科类培训,同时要求机构转为非营利性质并统一登记监管,但并非“一刀切”全面取缔。部分机构通过剥离学科业务、转型素质教育或注销退出,而素质类、职业教育等非学科培训仍可合规运营。
-
政策核心:限制学科类培训而非全面禁止
“双减”政策明确禁止校外培训机构占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组织学科类培训,并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机构登记为非营利性,不得上市融资或资本化运作。政策实施后,各地关停或转型的机构多为违规开展学科培训或资质不全的企业,但符合规定的非学科类机构仍可合法经营。 -
机构转型与市场分化
大量学科类机构通过业务调整适应监管,例如剥离K**科业务、转向素质教育(编程、艺术等)或成人职业教育。新东方、学而思等头部企业已逐步关闭线下学科类培训点,部分转向直播带货、教育硬件等新领域。地方小型机构因合规成本上升选择退出市场,但仍有机构通过“一对一私教”“家政服务”等隐蔽形式存在。 -
隐性补课与监管挑战
政策落地后,部分家长转向地下补习、住家教师或线上跨境平台,增加了监管难度。教育部通过开通举报渠道、严查变相补课行为(如以夏令营名义授课)等措施持续整治,2023年累计查处违规机构3.3万余家。但因地域差异和家长需求复杂,完全杜绝学科类培训仍需长期治理。 -
非学科类培训未受限制
政策明确区分学科与非学科类培训,体育、艺术、科技等素质教育机构不受节假日授课限制,部分地区甚至将其纳入课后服务合作名单。此类机构数量近年增长明显,成为校外培训市场的新主体。
校外补课机构整体规模收缩,但并未消失。政策核心是通过规范学科培训减轻学生负担,家长需关注地方细则,避免参与违规补课,同时可结合学校资源和合规非学科项目,合理规划教育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