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目前并未废除死刑,但严格遵循“保留死刑、严格控制死刑”的刑事政策,逐步减少适用罪名并完善司法程序,确保死刑仅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
-
现行法律框架
中国《刑法》明确规定死刑的适用条件,仅针对故意杀人、贩毒等极少数严重暴力犯罪,且对未成年人、孕妇及75岁以上老人(非极端情形)豁免死刑。2011年、2015年通过刑法修正案取消22项非暴力犯罪死刑罪名,体现立法层面的审慎态度。 -
司法实践与改革
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死刑复核权,通过严格证据审查、律师参与及复核程序,确保死刑判决的准确性。近年死刑执行数量显著下降,部分案件通过死缓制度(缓期二年执行)实现替代,体现“少杀慎杀”原则。 -
社会与文化背景
死刑的存在与中国传统正义观及当前社会治安需求相关,多数民众支持对恶性犯罪的严厉惩处。但国际人权理念的推进也促使司法体系探索更人道的刑罚方式。 -
未来趋势
尽管短期内全面废除死刑可能性较低,但立法与司法持续优化,如进一步缩减死刑罪名、强化程序公正,逐步与国际司法标准接轨。
总结:中国死刑制度处于“严格限制、逐步改革”的进程中,生命权保障与打击犯罪的平衡仍是核心议题。公众可通过关注立法动态及典型案例,理解司法改革的深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