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饮水长效机制方案的核心在于通过系统性工程建设和规范化管理,确保农村地区水源保护、设施升级、水质监测和可持续运营的全面覆盖,最终实现“同源同质”的城乡供水目标。
-
水源保护与水质监测
划定水源保护区并设立地理界标,禁止污染性活动,建立县级水质检测中心,配备42项常规指标检测能力。规模水厂需自建化验室,定期检测水源水、出厂水和末梢水,确保水质达标率超95%。 -
供水设施升级与城乡一体化
优先推进城乡供水管网延伸工程,形成县域“一张网”供水系统;对偏远山区实施小型集中供水改造,完善净化消毒设施。通过兼并整合小水厂提升规模化覆盖率,逐步淘汰老旧管道和设备。 -
专业化运营与责任机制
成立县级供水公司统一管理,实行企业化运营,明确政府、部门和供水单位的三级责任。建立管理台账公开责任人信息,制定应急预案,配备维修抢险队伍,确保24小时供水服务。 -
财政保障与居民参与
落实运行维护专项经费,通过政府补贴、税收优惠和电价支持降低运营成本。居民承担入户管道费用(每户≤300元),配合水费收缴制度,推广智能水表提升缴费率。 -
长效评估与动态优化
每年对水源保护、设施运行和管理效能综合评估,鼓励居民监督投诉,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从取水到输配水的全程监管,及时调整政策漏洞。
通过以上措施,安全饮水长效机制不仅能解决当前水质和供水问题,更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基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