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联通过政策扶持、岗位开发和技能培训等多渠道切实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作为各级政府设立的专门机构,残联不仅提供就业指导服务,还联合企业开发适配岗位,并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激励用人单位吸纳残疾人群。
-
政策保障体系
残联推动《残疾人保障法》落实,要求企事业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未达标单位需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部分省份还提供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激励措施。 -
定制化就业服务
开展职业能力评估和个性化培训,如盲人按摩、电商客服等定向技能培训;建立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创业**贴息支持。 -
多元化岗位开发
与企业合作开发居家客服、数据标注等灵活就业岗位;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带头招录残疾人;扶持残疾人非遗传承、手工艺品销售等自主创业项目。 -
持续性跟踪支持
建立就业回访制度,协调解决职场适应问题;通过"互联网+就业"平台实时匹配岗位需求,部分区域残疾人就业率已突破70%。
残疾人就业需社会协同参与,建议关注当地残联发布的专场招聘会信息,同时可通过"中国残疾人就业创业网络服务平台"获取最新政策解读和职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