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1.87%,比2023年提高2.17个百分点,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其中,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34.74%,农村居民为29.11%,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为34.98%、31.48%和27.27%,区域差距也在缩小。居民在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具体表现为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为34.45%,基本技能素养水平为28.67%,分别较2023年提升2.24和1.91个百分点。
1. 健康素养提升的整体趋势
- 全国水平持续增长:从2012年的8.80%提升至2024年的31.87%,健康素养水平实现快速增长。
- 城乡差距缩小: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领先,但农村居民提升幅度更大,城乡差距由2023年的7.02个百分点缩小至5.63个百分点。
- 区域差异逐步改善:东部地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最高,但中西部地区提升速度更快,区域差距逐年缩小。
2. 不同维度素养水平的提升
- 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居民在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等方面的素养显著提高,水平达34.45%。
- 基本技能素养:包括急救技能、健康信息处理能力等,提升至28.67%。
- 健康问题素养:安全与急救素养最高,达61.29%,科学健康观素养为56.27%,传染病防治素养最低,为29.26%。
3. 背后的推动因素
- 政策支持:健康中国战略和健康中国行动的深入推进,为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提供了政策保障。
- 健康教育普及:各级政府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健康知识水平。
- 社会参与度提升:居民健康意识增强,主动获取健康信息的意愿和能力不断提高。
4. 未来改进方向
尽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升,但城乡和区域间仍存在差距,健康问题素养分布不均。未来需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健康教育投入,强化传染病防治、慢性病管理等方面的宣传,推动健康素养水平的全面均衡发展。
总结
2024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反映了我国健康促进工作的显著成效。通过政策引导、教育普及和社会参与,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高,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需继续努力,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全面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