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质量提升需从体系建设、设施完善、人才培育、服务创新等多维度推进,核心在于构建个性化、多元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体系。
优化养老服务网络,需强化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布局,推进街道与社区设施资源共享,老旧区域通过改造保障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达标。重点完善适老化服务,设立助餐、助医、助浴等“一站式”服务站点,试点家庭养老床位建设,结合老年人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方案,并通过消费券、慈善捐赠等降低消费门槛。加快公办养老机构提质,推广委托运营模式扩展服务范围,实施等级评定制度推动行业标准化。重点提升农村养老,依托敬老院增设老年助餐、互助照料等功能,引导村民自治组织、社工机构参与服务供给,同时探索“慈善+农村养老”新模式。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是关键,围绕重度失能人群建立保障体系,逐步扩大覆盖范围,衔接经济困难老年人集中照护服务。智慧养老方面,建设市级智慧管理平台,实现医疗、护理、康复等多资源整合,推广家庭养老床位智能监测,试点智能化助餐、助浴等远程服务系统。养老服务人才需构建“教育+培训+激励”体系,支持院校开设养老服务专业并推动校企合作,落实护理员入职补贴与持证奖励,完善技能提升通道,鼓励专业技术人才进入医养结合领域。产业协同发展以银发经济为核心,发展旅居养老、文化康养等多业态,推行连锁化运营模式,鼓励国企参与养老设施建设,简化闲置资产转型养老的审批流程,利用税收优惠吸引社会资本。多元化筹资创新设立公益基金,整合福彩资金、社会捐赠及企业赞助,保障特殊群体兜底服务,同时对运营良好机构给予持续补贴奖励,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养老生态。医养融合需打破政策壁垒,允许医卫机构开设养老床位,推行“两院一体”联合运营,推动安宁疗护标准化建设,强化非法集资专项治理,提升从业机构规范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