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法与国际接轨的核心在于通过法规修订与制度创新,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协同发展,既保障国内质量安全,又促进全球经贸合作。 其亮点包括:优先采用国际标准、建立全过程跟踪机制、强化版权保护与监督纠错,以及鼓励中国标准“走出去”,实现双向转化与应用。
-
优先采用国际标准
最新《采用国际标准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对国际标准(ISO、IEC、ITU)优先立项,缩短制定周期,确保技术要求与国际同步。例如,强制性国家标准需严格对标国际安全规范,如WTO/TBT协定中的健康、环保等基础要求,避免技术壁垒。 -
动态跟踪与双向转化
通过国际标准跟踪平台实时更新技术趋势,国内对口单位需持续研究国际进展。鼓励将中国优势领域的标准(如高铁、新能源)推广为国际标准,打破单向“采标”模式,提升国际话语权。 -
透明化与版权合规
采标过程需公开透明,遵守国际版权政策。从立项到发布环节,均需标注来源并审核合规性,避免法律争议。例如,国家标准文本的公开需兼顾国内法规与国际组织的版权要求。 -
监督机制与行业协同
新增纠错机制确保标准执行的灵活性,企业、社会团体可反馈问题。行业标准需与强制性国标衔接,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共同参与,形成“底线监管+行业创新”的生态。
提示: 企业应关注国际标准更新动态,结合自身技术优势参与标准制定;监管部门需平衡开放与安全,避免“一刀切”。标准化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战略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