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股近期表现低迷的核心原因在于能源转型压力、政策调控收紧、需求端疲软及资金面博弈等多重因素共振。国际碳中和趋势加速削弱煤炭长期需求,国内新能源装机激增直接替代煤电空间,而房地产下行与季节性波动进一步压制非电煤需求。与此机构与散户对行业分歧加剧,导致股价与期货市场出现背离。
能源转型对煤炭行业形成长期压制。全球碳中和目标下,发达国家加速淘汰煤电,国际能源署预测2025年天然气供需紧平衡将挤压煤炭市场。国内风电、光伏新增装机量已能覆盖用电需求增量,电煤增长动力显著减弱。这种结构性变化使煤炭股估值持续承压,即便短期煤价反弹也难以扭转市场对行业前景的悲观预期。
政策调控与业绩压力形成双重打击。国内“双碳”目标推动环保监管趋严,煤企环保成本上升侵蚀利润。以晋控煤业为例,其2025年一季度主力资金净流出超477万元,机构减持明显,反映出市场对成本控制的担忧。陕西煤业发电量同比骤降13.19%,则暴露了非电煤需求疲软对业绩的拖累。政策限制煤价上涨空间,企业盈利天花板被锁定,削弱了股价上涨动能。
需求端萎缩成为短期致命伤。房地产新开工面积仅为2020年1/3,导致建材用煤需求锐减;供暖季结束后季节性需求下滑,叠加复工复产不及预期,进一步加剧供需失衡。这种需求萎缩不仅体现在动力煤期货与股价的背离上,更直接反映在煤企发电量、库存等核心指标中,形成“低价-低利润-低估值”的恶性循环。
资金面分歧折射行业转型阵痛。部分散户与机构逆势抄底煤炭股,但主力资金持续流出显示主流资金仍看空。这种博弈背后是短期政策刺激预期与长期能源革命逻辑的碰撞。例如晋控煤业散户资金逆势流入1273万元,而海富通等基金选择增持,表明市场对煤企转型煤电一体化或新能源协同的尝试存在分歧。
综合来看,煤炭股低迷是能源革命与经济转型的必然结果。投资者需警惕政策与需求的双杀风险,同时关注煤企通过产业链延伸、成本优化带来的结构性机会。当前市场更看重确定性而非弹性,行业逻辑重构或需更长时间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