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近年来被65所高校撤销,核心原因在于其“交叉学科定位模糊”“课程广而不精”“就业竞争力弱于细分领域专业”等痛点。 该专业虽融合数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但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市场对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导致学生陷入“样样通、样样松”的尴尬境地。
-
学科定位模糊,招生与培养脱节
专业名称中的“信息”易被误解为纯计算机方向,实际课程更偏重数学理论,导致学生入学后心理落差大、转出率高。部分高校盲目跟风开设,却缺乏匹配的师资与实验条件,培养质量参差不齐。 -
课程体系“大杂烩”,技能深度不足
学生需同时学习数学分析、编程语言、数据结构等课程,但数学理论深度不及纯数学专业,编程能力又弱于计算机科班生。新兴领域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更青睐针对性强的专业人才,进一步挤压其就业空间。 -
就业市场两极分化,竞争优势薄弱
尽管整体就业率尚可(85%以上),但毕业生多集中于基础岗位,起薪与满意度低于同类专业。企业更倾向招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学生,信息与计算科学学生常需通过考研转专业提升竞争力。
考生选择专业时需警惕“名称陷阱”,结合课程设置与职业规划综合评估。 高校专业调整反映市场需求变化,交叉学科需明确培养目标,避免沦为“低不成高不就”的鸡肋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