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正通过动态调整学校布局、强化师资均衡流动和加大财政精准投入三大举措破解“城区挤、乡村弱”难题,2025年已实现县域内基本均衡并向优质均衡迈进。以下是关键实践与成效:
-
城乡学校布局科学化
应对城镇化与人口流动,湖南建成101所芙蓉学校,新增学位超29万个,消除大班额4.6万个。农村小规模学校通过整合改造为寄宿制学校或文化场所,城区通过新建改扩建缓解学位紧张。例如,乡镇寄宿制学校达119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逐步推广,实现“一乡镇一寄宿校”全覆盖。 -
师资配置机制创新
深化“县管校聘”改革,教师编制动态调配,城乡交流轮岗1.6万人次。农村教师待遇提升,高级职称评定需农村任教经历,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定向补充。通过公费师范生培养和银龄计划,近五年补充教师5.49万名,学科结构显著优化。 -
财政投入靶向发力
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逐年提升,农村经费占比达70%。省级财政专项支持“薄改能力提升”投入22亿元,生均公用经费动态调整。闲置校产优先用于学前教育,校车补贴连续12年每年1亿元,保障撤并后学生就学便利。 -
质量提升与资源共享
集团化办学覆盖全省,优质校与薄弱校结对形成“1+N”共同体,共享课程与教研资源。智慧教育平台实现校校联网,270万条教学资源库和540个网络联校群缩小城乡教学差距。中考省级统考、质量监测全覆盖推动教学标准化。
未来湖南将聚焦县域优质均衡目标,通过教师梯队建设、特色课程开发和技术赋能,进一步缩小校际差距,确保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