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的来源历史可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涵盖从自然现象认知到现代科学解释的演变过程:
一、史前时期(15-20万年前)
-
色彩认知起源 :人类最早使用颜色可追溯至冰河时代,通过原始洞穴壁画等遗迹发现对红、黄、蓝等基础色彩的运用。
-
颜料发展 :早期颜料以天然矿物为主,如赭石(红/黄/棕)、白垩(白)、灯黑(烟灰)和骨白/骨黑(骨烧制),因材料稀缺导致色彩单一。
二、古代文明时期(5000年前至今)
-
人工合成颜料
-
埃及蓝(约公元前5000年):由石灰、铜等材料制成,是最早的人工颜料。
-
其他颜料:如雌黄、雄黄(有毒)、铅白、靛蓝等在中世纪被广泛使用,推动色彩表现力提升。
-
-
高端颜料制作
- 古希腊时期,泰雅紫色因提取工艺复杂成为奢侈品,体现对色彩精度的追求。
三、现代科学解释(17世纪至今)
-
光色理论奠基
- 牛顿(1666年)通过三棱镜实验发现太阳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光谱组成,确立色光三原色(红、蓝、绿)理论。
-
颜料学发展
-
18世纪中叶,马克斯·韦伯证实颜料的色光三原色为红、黄、蓝,与牛顿理论形成互补。
-
后续研究深化了色彩的物理本质,如可见光波长范围(380-780纳米)及人眼感知机制。
-
总结 :色彩来源从原始人类对自然色彩的模仿,到古代文明通过材料创新拓展表现形式,最终通过科学实验揭示光与色彩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