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道德规范的核心是围绕“忠诚、廉洁、服务、公正”展开,具体包括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及岗位行为准则,重点强调学术诚信、廉洁自律、服务群众等底线要求,违规者将面临警告至开除的处分。
-
职业道德具体要求:严禁利用职权或专业技能实施违法违纪行为,包括学术不端(抄袭、数据造假)、利用职业身份损害他人权益、压制学术自由、申报材料弄虚作假等。工作态度恶劣造成不良影响同样被明令禁止,违者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降级甚至开除处分。
-
社会公德约束:严格禁止参与黄赌毒、传播违法信息、违反计划生育、包养情人及家庭伦理失范行为(如虐待家庭成员)。这些行为不仅破坏公序良俗,更直接损害事业单位的公信力。
-
岗位行为准则:要求工作人员忠于职守、依法行政,包括遵守政治纪律、财经纪律,保持廉洁自律(如拒收贿赂、公私分明),同时需具备服务意识,优化流程解决群众需求,例如简化办事程序、提供便民服务。
-
价值观导向:强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奉献社会”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要求从业人员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平衡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例如疫情期间主动提供线上服务、跨部门协作解决公共问题。
总结:事业单位道德规范既划定了行为“红线”,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职业理想。从业人员需将规范内化为日常习惯,通过持续学习与实践提升道德修养,以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信任为根本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