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通过代谢产物乙醛直接损伤细胞、干扰能量代谢,并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其毒性作用主要集中在肝脏、大脑和心血管系统。 长期过量饮酒会导致脂肪肝、神经退行性变和心肌病等不可逆损害,而短期大量摄入则可能引发急性胃出血或胰腺炎。
-
肝脏首当其冲:90%的酒精通过肝脏代谢,乙醇转化为乙醛的过程消耗大量NAD+,导致脂肪堆积和氧化应激。乙醛的毒性会破坏肝细胞膜,长期积累将诱发脂肪肝→肝炎→肝硬化的恶性循环,严重时需肝移植。
-
大脑神经递质紊乱:酒精作为神经抑制剂,通过增强GABA受体活性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同时干扰谷氨酸、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平衡。这种双重作用导致初期兴奋(话多、冲动)后期抑制(嗜睡、昏迷),反复损伤会加速脑萎缩和认知衰退。
-
心血管双重伤害:低剂量酒精短暂扩张血管(面红、心悸),但长期饮用会引发心肌纤维化,削弱心脏泵血能力。酒精升高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和中风风险。
-
代谢级联反应:酒精代谢抢占肝脏资源,迫使糖异生受阻引发低血糖;抑制抗利尿激素导致脱水;刺激胃酸分泌腐蚀胃黏膜。这些连锁反应解释了酒后头痛、口渴和胃痛等典型症状。
小酌未必怡情,解酒并无良方——人体每小时仅能代谢10-15ml纯酒精,所谓“解酒食物”最多缓解症状而非加速代谢。最有效的护体方式是控制摄入量:男性每日不超过25g酒精(约300ml啤酒),女性建议减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