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是佛教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重要经典,其传入中国的过程充满艰辛与智慧,被誉为“末法时代的照魔宝镜”。 本经原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由唐代印度高僧般剌密谛历经波折带入中土,内容涵盖破妄显真、修行次第及降魔之法,对中国佛教各宗派影响深远。
-
龙宫秘藏与印度禁传
佛陀涅槃七百年后,印度论师龙树菩萨在龙宫发现《楞严经》,因其稀有被古印度视为国宝,严禁外传。隋朝智者大师曾向西遥拜十八年求此经未果,足见其珍贵性。 -
般剌密谛的舍身弘法
唐代神龙元年(705年),般剌密谛为将经文传入中国,两次冒险失败,最终将经文写在细绢上藏入臂膀,才成功抵达广州制止寺。他与弥伽释迦、房融等合作译出十卷汉本,奠定了中土弘传的基础。 -
内容结构与核心价值
全经以“破魔”为主线,从阿难尊者堕入情劫的因缘展开,通过“七处征心”“十番显见”等层层剖析妄念,揭示众生本具的“常住真心”。经中详述六十位修证次第及五十阴魔对治法,为修行者提供全面指导。 -
历代影响与多语种传播
唐代起,《楞严经》成为禅、净、密各宗共尊的经典,宋代注疏百余种,清代更被章嘉呼图克图译为藏、满、蒙文,形成四体合璧版本,并东传日本,持续影响东亚佛教。
欲深入佛法智慧,《楞严经》是不可逾越的明灯;其历史不仅是经典的流传,更是一部跨越文化的信仰史诗。 今日修学者仍可从中获得破除迷障的究竟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