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多收费的常见类型主要包括套用项目收费、打包组合模板收费、重复收费等七大类,这些行为不仅加重患者经济负担,也违反医疗收费规范。以下是具体分析:
-
套用项目收费:科室对无收费标准的服务套用其他项目价格,例如将普通耗材按高价耗材计费,或对未纳入收费目录的耗材套用相似项目收费。部分情况因采购信息滞后或管理漏洞导致被动套用,但更多是人为规避监管。
-
打包组合收费:将常规检查治疗捆绑成固定套餐,强制患者接受非必要项目。例如脑电图检查打包特殊脑电图、脑地形图等,实际并非所有患者需全套检测,此举变相提高单次诊疗费用。
-
重复收费:同一服务被不同科室多次计费,如纤支镜治疗同时被开单科室和执行科室计费;或手术中重复收取已包含的耗材费用(如血液透析重复计费透析液、穿刺针等)。
-
计价单位违规:不按标准单位收费,如电针治疗本应按两个穴位20元计价,却拆分为单穴位20元;或按日计费项目超过实际住院天数多收费。
-
扩大范围收费:超出项目内涵收费,如非传染病区收取传染病护理费;或手术中违规加收常规护理费。部分医院甚至对社区保健服务(如健康咨询)违规计费。
-
过度检查收费:无指征叠加同类检查,例如腹部彩超与门脉系统彩超同时收费,或心脏彩超重复收取普通心脏超声费用。部分案例中,检验项目在未出结果时提前收取附加费用(如细菌培养未出阳性即收药敏试验费)。
-
耗材与诊疗项目双重计费:手术中既收取整体治疗费,又单独列支本应包含的耗材费用。典型案例包括钬激光碎石术另行收取光纤、导丝费用,或骨科手术中耗材价格高于进货价加成收费。
医疗机构需通过信息化拦截、病历收费一致性核查等措施规范计费行为,患者可通过核对费用清单中的项目内涵及计价单位维护权益。监管部门对重复收费、打包收费等行为已列入飞检重点,违规机构将面临追回基金及罚款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