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每年更新一次,通过“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临床急需的创新药、罕见病用药等及时纳入,同时淘汰疗效不确切或已替代的药品。这一机制显著缩短了新药准入周期(从最长8年缩至1年),累计新增835种药品,惠及8.3亿人次,为患者减负超8800亿元。
-
更新频率固定化:自2018年起,目录调整为“一年一调”模式,形成常态化通道。例如2024年新增91种药品,其中90%为5年内上市的新药,38种为“全球新”创新药,同时调出43种临床价值低的品种。
-
更新原因聚焦临床需求:
- 填补治疗空白:优先纳入肿瘤、慢性病、罕见病等领域药物,如2024年新增13款罕见病用药。
- 加速创新药可及性:80%的创新药能在上市2年内进入目录,例如胰岛素周制剂“依柯胰岛素”上市当年即纳入。
- 优化基金使用效率:通过再谈判降低高价药费用,例如部分抗癌药价格降幅超50%,实现“腾笼换鸟”。
-
动态调整的科学性:
- 评审标准透明化:综合考量药品创新性、临床价值及经济性,例如2023年起对创新药实施差异化评级。
- 供应保障强化:近3年未供应的药品或被调出,确保目录内药品可及性。
提示:目录调整不仅反映医疗技术进步,更体现“保基本”与“促创新”的平衡。患者可通过国家医保局官网查询最新目录,及时了解用药保障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