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额更新的核心变化体现在技术标准升级、经济性调整和精细化规范三大方向,通过新增BIM技术、装配式建筑等现代工艺定额,引入动态价格机制,以及细化环保安全成本核算,推动行业向高效、精准、合规方向发展。
-
技术标准全面迭代
新增绿色施工、智能建造等新兴领域定额,如装配式构件生产运输安装全流程计价标准,淘汰浆砌石等落后工艺。机械定额优先电动设备,人工消耗量降低10%-15%,反映机械化替代趋势。同步更新材料性能参数,例如高性能混凝土损耗率下调2%。 -
市场化动态调整机制
人工费实行“基准价+年度指数”联动,技术工种单价涨幅达22%。材料价格采用“双单价”管理,合同基准价与施工时点价差按风险系数()分摊。机械台班费细分新能源设备补贴,如电动挖掘机费率低于柴油机型15%。 -
项目划分与计算规则精细化
拆解旧版综合项,管道安装按材质、直径单独列项。明确争议性工程量标准,如钢筋搭接长度按中轴线计算,土方放坡系数统一。新增数字孪生建模(元/模型单元)、生态护坡等专项定额,ESG成本强制单列,安全文明施工费占比不低于1.5%。 -
合规性与技术驱动成本重构
取消夜间施工费独立项,合并至措施费;新增碳排放核算费(吨CO₂当量计价)。高层建筑模板超高计算起始高度调整为3.6米,智能监测设备安装定额覆盖传感器布设到数据接入全流程。
提示:企业需重点关注动态调价条款谈判,同步升级造价软件数据库,并通过典型案例测算新旧版成本差异(如住宅项目人工费或上浮8%-12%),以适配新规下的精准核算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