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假账的法律后果包括刑事责任、高额罚款、职业资格吊销及信用破产,具体量刑依据金额和情节严重程度而定。伪造、变造会计凭证或编制虚假财务报告,构成犯罪的将面临刑事处罚;尚不构成犯罪的,单位最高可罚10万元,责任人最高罚5万元并受行政处分,会计人员可能被终身禁业。
-
刑事责任:做假账若涉及逃税、职务侵占等罪名,根据金额和情节可判处拘役至无期徒刑。例如,逃税数额占应纳税额10%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巨大且占30%以上的,刑期可达七年。若销毁会计凭证涉及金额50万元以上,属“情节严重”,量刑更重。
-
行政处罚:未构成犯罪的做假账行为,由财政部门通报并罚款。单位罚款5000元至10万元,直接责任人罚款3000元至5万元。国家工作人员将面临撤职、开除等处分,会计人员五年内不得从业。
-
职业与信用影响:参与做假账的会计人员会被吊销资格,严重者终身禁业。企业信用记录受损,融资、招投标等商业活动受限,甚至导致合作方终止合同。
法律警示:做假账风险远高于短期利益,企业和个人应严守财务合规底线,通过合法税务筹划降低风险,避免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