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货合同是企业经营中高频使用的法律文件,但若条款设计不当或履行不规范,极易引发货款纠纷、质量争议甚至税务风险。 核心风险集中于主体资质缺陷、条款模糊、税务合规漏洞及违约处理缺失四大领域,需通过事前审查、明确约定和动态管理规避损失。
-
主体资格审查疏漏
与无资质供应商合作(如个体户超范围经营)可能导致合同无效,或遭遇履约能力不足的“空壳公司”。需核实营业执照、行业许可,并通过实地考察或第三方征信报告评估资信,重大交易建议要求提供银行保函。 -
关键条款约定不明
- 质量标准争议:未明确国标/行标或验收期限(如“收货后7日内提出异议”),易被默认合格。特殊商品需约定材质鉴定报告等附加文件。
- 交付责任模糊:未指定签收人或运输风险分担(如“装车后风险转移”),可能推诿货损。建议保留签收单及交付过程影像。
- 税务条款缺失:约定“不含税价”却未明确税款承担方,开票后可能引发额外成本纠纷。应注明发票类型、税率及开具时限。
-
违约救济机制薄弱
仅笼统规定“违约方担责”而无具体违约金计算方式(如“迟延付款按日万分之五计息”),将增加**难度。同时需约定单方解除权条件(如“超30日未补救可终止合同”),避免陷入僵局。 -
履行过程证据断层
口头变更未书面确认(如调价协议)、质量问题未及时发函催告,可能导致关键证据灭失。建议建立合同履行台账,定期对账并留存沟通记录。
企业应建立合同全周期风控体系:签约前通过模板化条款覆盖高频风险点,履行中强化过程留痕,争议时优先协商补充协议。定期复盘纠纷案例可针对性优化合同管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