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任审计的关键步骤包括:明确审计内容与范围、组建专业审计组、实施现场核查与资料分析、形成审计报告并征求意见、出具最终审计结论。其核心在于通过标准化流程界定经济责任,确保资产安全与合规性,同时为接任者提供决策依据,具体涵盖财务收支、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等关键环节。
-
前期准备与通知
审计启动前需由组织人事或纪检部门书面通知审计机关,明确审计对象及范围。审计组在3个工作日前向被审计单位送达通知书,要求提供任期内的财务资料、述职报告、重大决策记录等。被审计单位需对资料真实性作出书面承诺,并配合准备工作。 -
现场审计实施
审计组通过审查会计凭证、盘点资产、函证往来款项等方式,核实财务收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重点关注:- 资产负债变动:核查资产保值增值、债权债务清理情况,识别潜在亏损或账外负债;
- 重大决策合规性:检查投资项目、经济合同的审批程序与效益;
- 内控有效性:评估制度执行漏洞,如采购流程、资金审批等关键环节。
采用抽样分析(如高风险领域80%以上抽样)与交叉验证法(访谈离任者、接任者及财务人员)提升数据可靠性。
-
报告撰写与反馈
审计组汇总问题后形成初稿,需在10日内征求被审计单位及离任者意见。若存在争议,审计组需进一步核实或说明不予修改的理由。报告内容需客观陈述问题,避免定性结论,仅作责任划分(直接责任、领导责任等)。 -
结论出具与结果运用
审计机关审定报告后,向委托部门提交审计意见书或决定书,抄送离任者及接任单位。结果将作为干部考核、责任追究的依据,涉及违纪的移交纪检监察部门。对于未决事项或审计受限情况,可出具保留意见并提示风险。
总结:离任审计需严格遵循程序公正与证据充分原则,既保障离任者权益,也为组织厘清管理责任。高效推进审计流程(通常30日内完成)有助于减少交接真空期,确保业务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