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任审计是确保领导干部权责清晰交接的关键环节,但实践中常面临“走过场审计”“责任界定模糊”“评价标准缺失”等核心问题。 通过整合审计资源、强化任中审计、建立量化评价体系等对策,可有效提升审计质量与公信力。
-
审计形式化严重
部分离任审计因“先离后审”沦为程序性任务,审计人员因时间紧、资源少或顾虑人际关系,仅做表面核查。对策包括:提前部署审计计划,确保审计与离任时间衔接;采用交叉验证法访谈离任者、下属及财务人员,比对陈述一致性;对高风险领域(如大额资金流动)实施穿透式核查。 -
责任划分不明确
因任期跨度长、政策变动或人员更替,离任者与继任者的经济责任易混淆。需结合历次审计报告厘清责任边界,重点关注未决诉讼、对外担保等或有负债;通过资产盘点与债权债务清理,确保账实一致,避免“新官不理旧账”。 -
评价标准主观性强
现行审计多依赖定性分析,缺乏量化指标。应建立“定量+定性”双维评价体系:定量考核目标完成率(如利润增长率、资产保值率),定性评估管理能力与廉政合规性;引入行业对标数据,增强结果客观性。 -
短期行为难追溯
离任审计常忽视任职期内决策的长期影响(如盲目扩张、人才梯队断层)。需延长审计追溯期,结合可持续发展指标(如研发投入、客户满意度)综合评估;对重大决策实施“终身追责”机制。
总结:离任审计需从“事后纠错”转向“全程防控”,通过制度优化与技术手段(如ERP系统跟踪资金流),既防范风险,也为干部任用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