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中谐音成语的现状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凭借创意和趣味性成为品牌营销的利器,另一方面因滥用和低俗化引发语言规范争议。 巧妙运用的谐音广告能快速吸引消费者并强化记忆,但过度篡改成语可能导致文化传承断层和青少年语言学习混乱。
-
创意与商业价值的结合
谐音成语通过同音替换(如“衣衣不舍”代“依依不舍”)实现品牌信息与传统文化符号的嫁接,既降低传播成本,又增强广告的幽默感和亲和力。麦当劳《成语词典》系列以“劳”谐音重构成语,既贴合品牌定位又引发社交传播,是正面案例的代表。 -
争议焦点:语言污染与文化冲突
部分谐音广告为博眼球牵强附会(如“痔在必得”“无胃不治”),被批破坏成语的规范性。调查显示,超70%受访者认为此类广告对中小学生影响最大,易导致写作误用。海南等地已立法禁止广告篡改成语,但执行难度大。 -
行业自律与监管平衡
消费者对谐音广告的接受度呈现“中间高、两端低”特征:适度创新获宽容,低俗滥用遭**。品牌需权衡短期流量与长期形象,避免制造焦虑(如招聘广告“前途无亮”)或触碰文化禁忌(如“盗亦有道”谐音)。
谐音成语广告需回归“真实本位”,在尊重语言规范的前提下挖掘创意,避免为流量牺牲文化价值。品牌应优先选择积极寓意谐音,并配合教育机构加强成语普及,减少误导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