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正确的急救常识和措施能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降低伤害风险。关键要点包括:快速评估环境安全、优先处理致命伤(如大出血、窒息)、正确使用心肺复苏术(CPR),以及避免常见误区(如随意移动伤员)。
- 环境安全第一:施救前必须确保现场无二次伤害风险,例如火灾、触电或坍塌。若环境危险,应优先转移至安全区域或等待专业救援。
- 识别紧急状况:通过“叫-叫-看”法判断意识与呼吸——轻拍肩膀呼喊,若无反应且无呼吸,立即启动CPR(30次胸外按压+2次人工呼吸)。大出血需用干净布料直接加压止血。
- 心肺复苏术(CPR)标准化:仅限无呼吸者使用,按压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儿童和婴儿需调整力度,避免肋骨骨折。
- 常见错误规避:禁止给昏迷者喂水或药物,不擅自矫正骨折部位。烫伤后勿涂牙膏或冰敷,应冲冷水15分钟以上。癫痫发作时勿强行约束,仅需保护头部侧卧。
急救能力需通过专业培训巩固,建议每两年复训一次。家中常备急救包(含止血带、呼吸膜等),并确保家庭成员了解存放位置和使用方法。突发情况保持冷静,及时联系120并清晰描述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