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5)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危机的关键会议,聚焦《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碳中和目标推进及发展中国家气候资金支持三大核心议题。大会首次明确将全球温控目标从2℃收紧至1.5℃,并推动各国提交更具雄心的国家自主贡献(NDC)方案。
-
《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落地
会议重点完善了碳市场机制(第六条规则),明确了各国碳排放权交易的核算标准,防止减排量重复计算,为全球碳定价体系奠定基础。争议焦点集中在森林碳汇核算方式及历史排放国的责任划分上。 -
碳中和目标时间表博弈
欧盟带头承诺2050年实现碳中和,中国宣布2060年目标,但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率先兑现资金与技术转移承诺。大会首次将“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写入草案,因产油国反对改为“逐步减少”。 -
气候资金缺口与公平性问题
发达国家未兑现每年1000亿美元的气候援助承诺,小岛屿国家联盟提出“损失与损害”赔偿机制,要求对海平面上升等不可逆影响进行经济补偿。最终仅达成设立专项基金的意向性协议。 -
1.5℃温控目标科学依据
大会采纳IPCC特别报告数据,指出当前减排承诺仍将导致2.7℃升温,需在2030年前削减45%碳排放。新能源技术展示区成为亮点,光伏制氢、碳捕捉技术获多国关注。
本次会议暴露出全球气候治理的深层矛盾,但1.5℃目标的确立标志着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进入新阶段。个人可通过碳足迹计算、绿色消费等方式参与行动,企业需加速低碳转型以应对即将强化的国际碳关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