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陨首"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指晋国忠臣介子推割股啖君后隐居绵山,最终被焚山逼出时抱树而亡的悲壮故事,这一典故承载着忠义精神、知恩图报的核心内涵,成为后世称颂气节的经典文化符号。
-
历史背景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公子重耳流亡途中饥困交加,随臣介子推割下大腿肉煮汤救主。重耳复国为晋文公后,介子推拒绝封赏隐居绵山,晋文公放火逼其出山,不料介子推宁死抱柳树殉节,留下"割股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的绝笔。 -
文化象征
- 忠义符号:封建时代将"陨首"视为臣子尽忠的最高形式,与"剖心""刎颈"并称三大殉节典故。
- 节气关联:寒食节禁火习俗即源于纪念介子推,唐代官方将其纳入国家祭祀体系。
- 文学意象:李白"割珠两分赠"、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均化用此典。
-
现代启示
剥离封建忠君思想后,典故核心强调的知恩图报、坚守原则的精神仍具现实意义。当代更引申为对职业操守、理想信念的忠诚,如抗疫中医护人员的牺牲奉献常被比作"新时代陨首"。
这一穿越两千年的典故,以极端方式诠释了中国人对"义"的价值追求,其文化基因已深植于民族集体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