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是高校将思政理论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重要教学环节,旨在通过实地调研、志愿服务、红色教育等多样化活动,帮助学生深化理论认知、增强社会责任感,并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分析问题的能力。其核心亮点在于打破课堂边界、融合“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实现知识内化与价值塑造的双重目标。
-
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
通过社会调查、专题研讨等形式,引导学生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理论应用于分析社会热点,例如调研乡村振兴政策落地效果或基层法治建设现状,从实践中验证理论的科学性与时代性。 -
价值观塑造的沉浸式场景
依托红色教育基地(如淮海战役纪念馆)、传统文化场馆等资源,组织参观学习、情景剧排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具象化的历史场景中感悟革命精神,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 -
能力培养的多维平台
涵盖团队协作(分组调研)、沟通表达(成果汇报)、创新思维(微电影制作)等综合能力训练。例如,通过“三下乡”活动参与乡村支教,既锻炼组织能力,又深化对民生国情的理解。 -
动态反馈的教学闭环
实践成果如调研报告、志愿服务记录等纳入课程考核体系,形成“理论学习-实践验证-反思提升”的闭环,确保教学实效。部分高校还通过AI技术分析实践数据,优化活动设计。
提示: 该课程并非简单“课外活动”,而是思政育人的系统设计。学生需主动跳出舒适区,在真实社会场景中完成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化,方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