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政治监督的核心在于以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为抓手,聚焦“两个维护”,紧盯“国之大者”和“关键少数”,通过清单管理、靶向发力、机制创新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
以具体化破题,明确监督靶向
建立政治监督清单,将***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细化为可操作的任务台账,例如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将“第一议题”制度、新质生产力发展等纳入监督重点,实施对账销号。推行“一领域一专项”模式,如浙江省以小切口切入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围绕山海协作“飞地”等具体事项开展调研监督,确保政策执行不偏向、不变通。 -
以精准化发力,紧盯关键环节
突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通过“纪委书记面对面”谈话、权责清单管理等方式压实责任,如山东省乐陵市构建同级监督闭环机制,制发问题清单和提示函。聚焦权力集中领域,针对营商环境、安全生产等开展专项治理,例如浙江省严查招投标腐败,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北京市隆达控股案中,通过深挖管党治党问题问责13名领导干部,纠正政治偏差。 -
以常态化固效,健全长效机制
构建“四责协同”机制,推动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书记第一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联动落实,如梁溪区协助区委建立“1+9”监督体系,形成全覆盖合力。运用“全周期管理”理念,通过纪检监察建议、整改评估等闭环推动以案促改,河南省淅川县针对南水北调工程水质安全开展“室组地”联合监督,确保问题整改到位。 -
以创新赋能,提升监督质效
探索数字化监督手段,如重庆市运用大数据分析政治生态,为监督提供定量支撑;浙江省实施“嵌入式”“驻点式”监督,对重点项目动态问效。强化跨区域协同,京津冀三地纪委监委建立交通、生态等领域联动机制,通过“组组”协作破解协同发展堵点,如天津港集团与京冀联合监督冷链物流建设。
政治监督需始终围绕中心大局,既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具体问题,也要以系统思维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方能实现监督常在、震慑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