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接种、监测预警、部门协作
针对当前疫情防控需求,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措施,涵盖疫苗接种、监测预警、部门协作及公众防护等方面,具体如下:
一、疫苗接种与免疫规划
-
强化常规免疫接种
通过多种渠道宣传麻疹、新冠等疫苗的重要性,指导各地为适龄儿童接种麻腮风疫苗,并对免疫薄弱地区开展查漏补种。目前,我国麻疹报告发病率持续低于百万分之一,乙肝疫苗覆盖率达90%以上。
-
优化免疫规划策略
动态调整国家免疫规划,扩大疫苗种类至15种,覆盖15种传染病。例如,调整百白破疫苗程序后,百日咳病例较2024年同期大幅下降。
-
提升接种可及性
在偏远地区结合服务半径、人口密度设置接种单位,推广电子预防接种证实现跨省信息共享。
二、监测预警与风险防控
-
完善监测体系
建立国际国内疫情监测预警机制,强化口岸公共卫生合作,严防疫情跨境传播。通过智能监测预警软件实时分析疫情数据,及时发现异常并启动应急响应。
-
重点传染病监测
密切关注猴痘、人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追踪动物传播风险,动态评估变异株传播趋势。例如,加强入境人员体温监测和核酸检测,落实“一人一策”检疫措施。
三、部门协作与应急管理
-
联防联控机制
各地建立联防联控领导小组,强化卫生健康、交通、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协作,形成防控合力。例如,新冠疫情期间通过信息共享和协同处置输入性病例。
-
应急响应与处置
针对聚集性疫情,指导学校、托育机构等场所开展主动搜索、密接排查,并及时开展应急接种。对于突发传染病,依法采取隔离、消毒等防控措施。
四、公众防护与社会动员
-
健康教育与宣传
通过多种渠道普及防疫知识,提高公众防护意识。例如,开展流感疫苗接种宣传,倡导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
-
行为规范与风险降低
-
个人防护 :勤洗手、规范烹饪、避免交叉污染。
-
公共场所管理 :减少人员聚集,推行线上办公,控制堂食规模。
-
食品安全 :选择新鲜食材,煮熟煮透食物,避免食用生水。
-
五、疫苗研发与政策调整
-
新型疫苗研发
加快多联多价疫苗和新型疫苗研发,优化免疫程序。例如,调整百白破疫苗后持续监测疫情,评估预防效果。
-
政策优化
根据疫情变化动态调整免疫规划策略,推动疫苗可及性提升。
通过以上措施,国家在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兼顾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形成“预防为主、科学防控、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的综合防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