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岛湖居民搬迁是新中国首次大规模水利移民行动,涉及30万人为支持国家水电建设背井离乡,淹没2座千年古城及1377个村庄,形成今日“天下第一秀水”的千岛湖景观。
-
迁移背景与规模
20世纪50年代,华东地区电力紧缺,新安江成为水电开发首选。1957年至1960年,以淳安、遂安两县为主的30万居民被迫迁移,淹没面积涵盖49个乡镇及大量文物古迹,包括春秋战国遗址和古代牌坊。 -
安置过程与挑战
移民分三阶段:初期(1954-1957年)试点安置,高潮期(1958-1960年)仓促迁移,后期因规划疏漏出现“倒流潮”“滞留潮”。安置方式包括本县后靠、省内分散(如建德、桐庐)及外迁江西、安徽等地,部分移民甚至被分配到血吸虫疫区,人均补偿仅82元,生活极度困顿。 -
后续政策与影响
2006年起国家实施“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每年发放600元/人直补资金至2026年,并扶持移民村发展产业。如今千岛湖成为5A级景区,但湖底仍沉睡着移民的故土记忆,部分后代通过纪录片《水下古城》追溯家族历史。
这段历史既是国家工业化的缩影,也警示民生工程需科学规划与人文关怀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