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中的“经”指《春秋》原文,是鲁国编年史;“传”是左丘明对《春秋》的注解,通过叙事补充历史细节与人物言行,二者结合形成“以传释经”的经典范式。
《春秋》作为“经”,文字极简,仅记录事件大纲,如“隐公元年,春王正月”。这种简略笔法需依赖“传”来解读。《左传》以丰富史料填补空白,例如详细叙述郑庄公与共叔段的权力斗争,揭示《春秋》中“郑伯克段于鄢”背后的伦理冲突。
“传”的独特价值在于叙事艺术。左丘明通过人物对话、战争描写(如城濮之战)、外交辞令等,将《春秋》的褒贬倾向具象化。例如,《春秋》写“赵盾弑其君”,《左传》则还原晋灵公暴政与赵盾家族悲剧,展现“微言大义”的深层逻辑。
经传结合体现古代注释传统。《左传》不仅解经,更开创编年体史书先河。其“直书”笔法影响后世史学,如对“崔杼弑君”的记载,既忠于史实,又暗合《春秋》惩恶扬善的宗旨。
理解《左传》需把握经传互动:经为纲,传为目,二者共同构建先秦历史认知体系。阅读时可先对比经传文本差异,再分析左丘明的叙事意图,方能领会其史学与文学双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