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得名源于其作者左丘明("左"指姓氏)和对《春秋》的"传"(注释)性质,它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记录了春秋时期240余年的历史。以下从三个核心维度解析其命名逻辑:
-
作者身份关联
传统认为《左传》由鲁国史官左丘明编纂,"左"直接取自其姓氏。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记载"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侧面佐证了作者与书名的关联性。 -
文本功能定位
"传"在古代特指对经典的阐释,《左传》本质是对孔子《春秋》的补充与解说。其通过具体史实解释《春秋》的简略记载,例如《春秋》仅写"郑伯克段于鄢"6字,而《左传》用500余字还原事件全貌。 -
区分其他注释版本
汉代时《春秋》已有《公羊传》《谷梁传》等不同注解本,以作者姓氏+"传"命名成为惯例。这种命名方式既表明注释属性,又凸显学派差异——左氏侧重史实,公羊派偏重微言大义。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学界对作者存在争议,但书名约定俗成沿用千年。阅读时可将"左氏之传"理解为"左氏学派对《春秋》的权威阐释",其叙事手法更开创了"以事解经"的传统,深刻影响了《资治通鉴》等后世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