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镀工艺流程包括前处理、电镀和后处理,关键工艺参数有电流密度、电解液成分、温度和pH值等,这些因素会显著影响镀层质量与性能。
前处理是电镀的基础,首先需通过清洗、去油和酸洗去除工件表面污垢、油脂与氧化物,并通过活化增强镀层附着力,钝化处理则进一步提升耐腐蚀性。电镀阶段是核心环节,工件作为阴极置于含金属离子的电解液中,通过控制电流密度决定镀层沉积速度与厚度,低电流易导致镀层不均,高电流则可能造成粗糙或孔隙。电解液成分需适配镀层需求,例如镀锌液以硫酸锌为主,镀镍液则依赖硫酸镍,其浓度直接影响镀层特性;温度与pH值同样关键,如镀锌液pH应稳定在4.5-5.5,温度15-25℃,避免气泡或脆化;镀镍时温度通常为50-60℃,过高易脆化,过低则生长缓慢。
后处理包括干燥、封孔及抛光等工序,干燥去除水分防止腐蚀,封孔通过化学处理形成保护膜提升耐磨性,抛光则改善表面光洁度。例如,铝合金电镀后需经无铬钝化处理以提高耐蚀性,电子元件则需精密抛光确保导电性。先进工艺结合自动化设备,通过实时监控电流密度、pH值和温度,结合过滤系统循环利用电解液,可提高效率并降低能耗。
总结而言,电镀工艺流程需严格把控关键参数与环节,通过精细化操作与设备升级,实现高质量镀层的同时满足环保与高效生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