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图书分类采用国际通用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通过字母与数字组合的层级编码系统实现精准归类,核心逻辑是“五大部类、22大类、逐级细分”。其分类体系兼具科学性与实用性,既能覆盖全学科知识体系,又能通过索书号实现高效排架检索,是图书馆管理的核心工具。
-
五大部类奠定框架
图书首先按知识属性划分为马列主义***思想、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性图书五大部类,构成分类的顶层逻辑。例如,经济类图书归入社会科学部类下的F大类,而航天技术则属于自然科学部类下的V大类。 -
22大类细化学科领域
每个部类下分设22个字母标识的大类,如I代表文学、T代表工业技术。大类下通过数字进一步细分,例如TP3为计算机技术,TP31为计算机软件,层级越深学科越专精。分类号长度直接反映学科细分程度,如《红楼梦》的分类号I242.4比普通小说类I24更具体。 -
索书号实现“一书一码”
分类号与著者号组合成唯一索书号,既体现内容归属又确保排架唯一性。例如《三体》的索书号I247.55/LY13中,I247.55表示中国当代科幻小说,LY13代表作者刘慈欣的编码。排架规则严格遵循字母顺序→数字大小→版本新旧,确保百万级藏书有序可查。 -
特殊复分应对复杂需求
通过冒号、短杠等符号处理交叉学科或特殊类型图书。例如H31:F表示英语与经济学的交叉内容,H31-61为英语词典类工具书。这种设计兼顾学科独立性与关联性需求,避免重复归类。
掌握图书分类规则能显著提升找书效率。建议读者先锁定大类字母标识,再根据书架指引牌逐级定位,遇到疑难可直接咨询馆员获取分类导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