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法》是我国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核心法律,通过界定国家秘密范围、明确保密义务和法律责任,构建了全方位的保密管理体系。其核心内容包括国家秘密的定义与分级、保密制度、监督管理机制及违法惩处措施,旨在平衡信息保密与合理利用的关系,适用于所有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公民。
-
国家秘密的定义与分级
国家秘密指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依法定程序确定且限时限定范围知悉的事项,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绝密级事项泄露会导致特别严重损害,保密期限不超过30年;机密级和秘密级分别不超过20年和10年。 -
保密义务与适用范围
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及公民均负有保密义务。法律明确禁止非法获取、传递、销毁国家秘密载体,并规定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涉密人员分类管理等制度。 -
定密与解密机制
修订后的《保密法》细化定密权限,要求机关单位指定定密责任人,定期审查密级并适时解密,避免“只定不解”现象,确保信息资源的动态管理。 -
监管与法律责任
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行使检查权、整改权等职权,对泄密行为采取行政或刑事处罚。新增定密不当责任,强化机关单位主要负责人监管职责。
提示:公民应增强保密意识,合法使用涉密信息,同时关注政府依法公开的非涉密内容,共同维护国家安全与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