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的药学专著是中国的《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00年),汇集了先秦至汉代的药物知识,收录365种药物并按毒性分为上、中、下三品,奠定中医药学理论基础,比欧洲最早的药典早约1600年。
核心特点
-
历史地位
作为现存最早的系统性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首次提出“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成为后世中药学的核心理论框架。 -
药物分类
- 上品(120种):无毒滋补类,如人参、灵芝,可长期服用;
- 中品(120种):兼具治病与毒性,如当归、麻黄,需谨慎使用;
- 下品(125种):毒性较强,如乌头、巴豆,多用于急症或外治。
-
科学贡献
记载了黄连抗菌、麻黄平喘等功效,部分内容经现代医学验证有效,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实证精神。
后世影响
该书被唐代《新修本草》(官方药典)和明代《本草纲目》继承发展,其“四气五味”“七情合和”理论至今指导中药临床应用。
提示:若对中医药文化感兴趣,可结合《黄帝内经》了解整体医学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