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载方剂的医书是《五十二病方》,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成书于战国至西汉初期,比《黄帝内经》更早。全书载方283首,涵盖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并首创汤、丸、膏等多样剂型,奠定了中医方剂学的实践基础。
《五十二病方》以病归类,每类疾病下列举多个治疗方剂,体现了早期辨证施治的雏形。例如针对外伤、痈疽、癫痫等病症,既有内服汤药,也有外敷、熏洗等疗法,甚至结合巫祝术,反映楚越文化的医学特色。其方剂虽药味简单,但已注重药物配伍,如“犬尾草治癫疾”方中强调捣碎后水饮服用的细节。
书中记载的247种药物近半数未见于《神农本草经》,包括南楚特有的百合、白蔹等,凸显地域医药智慧。外治法尤为突出,如砭石、灸疗、角法(拔罐)等,至今仍是中医特色疗法。部分方剂还注明煎药器具、服药禁忌等,显示古人对医疗规范的重视。
作为方剂学萌芽期的代表作,《五十二病方》不仅填补了秦汉医学文献空白,更以“君臣佐使”的组方思维和“随证合方”的灵活原则,影响了后世《伤寒杂病论》等经典的诞生。现代研究证实,书中瓠瓜淡化瘢痕、青蒿抗疟等记载具有科学依据,印证了古代经验的实用性。
这部医书的出土改写了中医方剂史,证明复方应用早在先秦已趋成熟。若想深入了解中医源流,不妨从《五十二病方》的古老智慧中探寻答案——它不仅是文物,更是穿越千年的临床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