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基层党支部普遍存在组织生活形式化、党员教育碎片化、服务群众表面化等问题,下一步需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制度创新为抓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标准化整改和动态化考核实现质效提升。
-
组织生活缺乏实效性
部分党支部的“三会一课”流于形式,活动内容与党员需求脱节。需创新形式,例如结合业务痛点开展案例研讨,或通过线上平台增强互动性,同时建立“活动效果评估—党员反馈—流程优化”的闭环机制。 -
党员教育系统性不足
教育培训存在“零敲碎打”现象,理论学习与业务实践割裂。建议制定年度学习路线图,分层分类设计课程(如新党员基础课、支委领导力课),并嵌入“学后测试+实践任务”的双重考核。 -
联系群众不深入
部分支部将“办实事”简化为一次性活动,未能形成长效机制。可推行“党员责任区”制度,要求党员定期走访群众并建立需求清单,同时公开服务进度,接受群众监督评议。 -
考核机制重痕轻绩
现有考核多关注会议记录、学习次数等表象指标。应增设“群众满意度”“业务融合度”等质性指标,引入第三方评估,并将结果与支委绩效、评优名额直接挂钩。 -
廉政风险防控薄弱
对“电子红包”“隐蔽吃喝”等新型腐败手段缺乏监管技术。需联合纪检部门开展数据化监测,同时通过“廉洁微课堂”“家属助廉”等活动强化常态警示。
整改的关键在于避免“一刀切”:先进支部可试点创新项目,后进支部需重点补足基础短板,最终通过“动态销号管理”确保问题清零不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