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存最早的医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总结了秦汉以前的药物知识,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提出“君臣佐使”“四气五味”等核心理论,至今仍是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
《神农本草经》的三大核心价值:
- 系统性分类:首创“三品分类法”,按毒性、功效将药物分为上(补益)、中(调治)、下(攻邪)三品,成为后世本草学分类的范本。
- 理论奠基:提出药物配伍的“七情和合”原则(如相须、相使、相畏等),明确药性“四气五味”(寒热温凉、酸苦甘辛咸),至今指导中医组方。
- 疗效验证:记载的麻黄平喘、黄连治痢等功效,均被现代科学证实,书中60%以上的药物仍为当代《中国药典》收录。
从历史影响看:
- 承前启后:辑录了更早的《本草经》等散佚内容,保存了战国至汉代的药学经验。
- 国际传播:唐代传入日本、朝鲜,江户时代日本医家森立之重辑版本成为研究经典。
- 现代应用:2015年英法译本出版,推动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
提示:阅读时可对比唐代《新修本草》(首部官修药典)与明代《本草纲目》,理解本草学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