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纪委干部跨省挂职是落实中央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通过“双向互派”“县县互派”等模式,既推动干部多岗位历练成长,又促进地区间监督执纪经验互通。近年来,四川已累计选派66名干部赴“三州”地区及省外挂职,重点解决纪检监察工作发展不平衡问题,强化“忠诚、干净、担当”的队伍建设。
-
挂职模式与规模
四川采取“双向互派”与“县县互派”相结合的方式,例如2023年首批50名干部赴甘孜、阿坝、凉山等地挂职两年,覆盖州县两级纪委班子岗位。省纪委监委与市县纪委每年互派8名干部,5年内实现系统化轮岗交流,打破地域壁垒。 -
选拔标准与培养目标
挂职干部需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优先选派年轻骨干。例如成都市选派的16名援藏干部需通过思想政治、综合素质等严格审核,确保“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作风,在扶贫监督、基层反腐等任务中锤炼能力。 -
跨省交流的深层意义
跨省挂职借鉴了中央“省级纪委书记异地任职”机制,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增强监督独立性。如四川干部赴青海、吉林等地挂职,既注入新鲜工作思路,又通过“鲶鱼效应”破除人情干扰,提升反腐实效。 -
实际成效与案例
挂职干部在推动地区协同发展上作用显著。例如金牛区纪委干部蒋偲琦在石渠县(海拔4520米)牵头扶贫领域腐败案件查办,结合成都办案经验优化当地监督流程;凉山州挂职干部杨复晗引入招商资源,带动经济与廉政建设双提升。
总结:四川纪委跨省挂职以制度创新破解监督难题,既培养“一专多能”干部,又通过经验反哺缩小地区差距,为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协同发展提供了实践样本。未来需进一步扩大交流范围,强化考核机制,确保挂职成果长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