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第五期(1926年入学,1927年毕业)是国共合作时期培养军事人才的重要批次,共毕业1480人,分步、炮、工、政治、经理五科,著名学员包括解放军大将许光达、上将宋时轮、张宗逊,以及国民党将领郑庭笈、邱行湘等。由于历史档案分散,完整名单需结合多地史料,但广东籍学员234人、傅姓学员17人等部分名录已公开。
-
学员构成与背景
第五期学员入学时正值北伐战争,学习过程受战局影响较大。初期为入伍生,分驻广州沙河、燕塘等地,后经升学考试转为正式学生。科系设置涵盖步兵、炮兵、工兵等,部分学员随北伐军北上,最终分武汉(政治、炮兵、工科)和南京(步兵、经理科)两地毕业。 -
知名学员与历史贡献
- ***将领:许光达(装甲兵创始人)、宋时轮(孟良崮战役指挥)、张宗逊(西北解放关键人物)、杨至成(后勤工作奠基人)等,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 国民党将领:郑庭笈(昆仑关战役英雄)、邱行湘(洛阳守将)、吕旃蒙(桂林保卫战殉国)、彭士量(常德会战牺牲)等,在抗日战争中表现突出。
- 特殊人物:郭汝瑰(潜伏国民党高层的“红色间谍”)、傅维藩(灵宝战役失利被处决)等,其经历折射历史复杂性。
-
名单考据与现存资料
现存名录包括:- 广东籍234人(如钟太初、卜懋民等,多参与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
- 傅姓17人(如湖南傅作梅、湖北傅大禾等,部分无详细记录);
- 其他姓氏片段(如张姓张灵甫、张世光等)。因战乱和档案散佚,部分学员仅存籍贯或通信地址。
-
历史影响与争议
该期学员军事素养扎实,但受国共分裂影响,政治立场分化明显。部分学员刚毕业即牺牲于龙潭战役,另如傅维藩因战场决策被军法处置,反映战时严苛性。
黄埔军校第五期学员名录的整理需结合地方志、军校档案及家族史料,建议通过地方文史机构或黄埔同学会进一步查询。部分学员事迹仍待挖掘,其集体命运是中国近代军事史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