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支持治疗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加速康复的核心医疗手段,尤其对重症、术后及慢性病患者至关重要。其核心在于个体化方案设计、多途径营养补充及动态监测调整,需结合临床指南与患者实际需求,确保安全性与有效性。
-
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年龄、疾病阶段及代谢特点定制方案,如肿瘤患者需提高蛋白质摄入(1.5-2.0g/kg·d),老年患者需注重微量营养素补充。动态调整策略,避免“一刀切”。
-
肠内与肠外营养协同:优先选择肠内营养(口服或管饲),保留肠道功能;若肠内不足60%需求,联合肠外营养(静脉输注)。例如,食管癌术后从清流食逐步过渡至软食,辅以免疫营养素(如ω-3脂肪酸)提升疗效。
-
全面性与安全性平衡:提供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宏量营养素,同时监测血糖、电解质等代谢指标。严格无菌操作,预防导管感染或代谢并发症。
-
疗效监测与长期管理:定期评估体重、血清白蛋白等指标,结合PG-SGA量表筛查营养不良风险。出院后延续家庭营养支持,定期复诊优化方案。
提示:营养支持需多学科协作,临床实践中应参考最新指南(如阶梯治疗原则),同时关注患者生活质量与长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