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以典型的菱形轮廓、紫色土壤和三分地貌结构著称。其地形特征可概括为“四周山地环绕、内部三区分异”,地理与农业价值突出,被誉为“天府之国”。
-
菱形结构与边界特征
盆地呈信封状菱形,四顶点为广元、雅安、叙永、云阳,东西长380-430千米,南北宽310-330千米。四周被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脉包围,包括北部的米仓山、大巴山,东部的巫山,南部的大娄山和西部的龙门山、邛崃山。这种封闭地形导致气候冬暖夏热,年均温16-18℃。 -
三分地貌与农业优势
以华蓥山、龙泉山为界,盆地底部自西向东分为三部分:- 成都平原:面积6000平方千米,海拔约600米,由都江堰自流灌溉,是西南最大平原;
- 川中丘陵:紫红色砂页岩风化形成方山丘陵,海拔350-450米,梯田密布,土壤富含钙、磷、钾;
- 川东平行岭谷:东北-西南走向条状山体与谷地相间,海拔700-800米,是人口密集的农业区。
-
地质演变与资源禀赋
盆地由古特提斯海湖盆演变而来,中生代沉积3000-4000米紫红色砂岩,形成“红色盆地”。喜马拉雅运动使长江切穿巫山,转为外流盆地。如今蕴藏全国最丰富的天然气、芒硝资源,以及钒、钛等矿产,川东北为世界级天然气富集区。
提示:结合地形图可直观理解盆地“山地-丘陵-平原”的层状分布,其紫色土与封闭地形共同塑造了独特的生态与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