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火证安全技术措施方案是确保动火作业安全的核心保障,需从风险评估、现场管理、设备防护等多方面进行系统规划。以下是关键要点:
一、风险评估与区域划分
-
风险因素识别 :分析动火场所环境、设备材料、火灾爆炸风险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
防火间距设置 :
-
禁火区与生活区距离≥15m,与其他区域≥25m;
-
易燃材料堆放场与在建工程距离≥20m,废品堆放场≥30m。
-
二、作业前准备
-
审批与许可 :明确动火地点、时间、人员及防火措施,办理动火证。
-
人员资质 :焊工等操作人员需持证上岗,确认作业环境安全后方可动火。
-
设备检查 :确保灭火器材完好,电气设备无隐患,焊割设备采取隔离、清洗等措施。
三、现场安全管理
-
防护措施 :
-
设置警示标志、警戒线,保持消防通道畅通;
-
作业人员穿戴防火服、防护眼镜等装备。
-
-
监控与应急 :
-
配备专人监控动火点,制定火灾应急预案(含撤离路线、报警方式);
-
现场配备灭火器、消防水带等器材,并定期检查维护。
-
四、作业后清理
-
现场检查 :确认无残留火种、可燃物,检查消防器材状态;
-
记录存档 :书面记录作业内容、安全措施及人员职责,便于追溯审查。
五、专项技术措施
-
电气焊作业 :采用惰性气体置换、清洗焊割部位,高处作业设置围挡防焊渣坠落;
-
易燃材料管理 :仓库设置防火墙,保持消防水源充足,禁止在防火间距内堆放材料。
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降低动火作业风险,保障人员和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