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黑除恶案件中,组织、领导者最高可判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积极参加者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其他参与者则面临三年以下刑罚。具体量刑根据犯罪情节、危害程度及是否涉其他罪名综合判定,且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庇黑恶势力的将从严惩处。
-
量刑标准分层明确
根据《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条,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组织者、领导者量刑最重,体现对核心犯罪分子的严厉打击;积极参加者作为骨干成员,刑期次之;一般参与者根据实际作用判处三年以下刑罚。若涉境外黑社会组织渗透或数罪并罚,刑期可能进一步加重。 -
严惩“保护伞”与数罪并罚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庇黑恶势力的,最低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者刑期可达十年。若黑恶势力同时实施敲诈勒索、故意伤害等犯罪,将按数罪并罚原则累计刑期,显著提高违法成本。 -
常态化斗争与法律完善
2021年起扫黑除恶转入常态化,通过《反有组织犯罪法》细化“软暴力”“网络黑恶”等新型犯罪认定标准,并强化行业监管与基层治理,从源头压缩黑恶势力生存空间。
提示:黑恶势力危害社会稳定,法律明确“从重从严”立场。公众应积极举报线索,共同维护法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