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主要集中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及江淮流域,包括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6省1市, 其范围西起湖北宜昌,东至华东沿海,北抵淮河沿线,南以南岭以北的北纬28°为界。这一区域因冷暖空气持续对峙形成稳定雨带,年均梅雨量达300毫米以上,占全年降水30%-40%,且具有降水集中、湿度高、日照少的特点。
- 核心影响区域:梅雨监测分为江南区、长江中下游区和江淮区,武汉、南京、杭州等大城市是典型代表。日本中南部、韩国南部及中国台湾地区也受类似气候影响,但我国江淮流域的梅雨强度与持续时间最为显著。
- 时间规律:通常6月上旬至7月中旬为梅雨季,入梅最早可提前至5月下旬(如1995年),最晚延迟至6月底(如2005年)。梅雨期长短差异大,最短13天(1988年),最长62天(2020年)。
- 气候特征:梅雨锋面稳定少动导致持续性降水,易引发洪涝或干旱(如1954年“暴力梅”降水量达789毫米,1958年仅13.3毫米)。近年受全球变暖影响,极端降水事件频次和强度明显增加。
- 区域性差异:江南区入梅较早且雨季较长,江淮区入梅较晚但降水强度更高。例如,1991-2000年为梅雨强盛期,而2001-2010年降水偏少。
梅雨季的精准预测对农业、防汛至关重要,建议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实时监测信息,提前做好防潮防涝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