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天气主要影响我国江淮流域,包括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6省1市,地理范围西起湖北宜昌,东至华东沿海,南北介于北纬28°至34°之间。这一区域因冷暖空气长期对峙形成持续阴雨,年均梅雨量达300毫米以上,占全年降水量的30%-40%,具有“降水集中、湿度高、日照少”的典型特征。
梅雨的形成与东亚夏季风推进密切相关。每年6月至7月,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与北方冷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形成拉锯战,产生稳定的梅雨锋面。气象部门将监测区划分为江南区、长江中下游区和江淮区,其中湖北宜昌至华东沿海为核心地带。历史上最早入梅为5月25日(1995年、2016年),最晚出梅可延至8月初(如1954年),梅雨季最长持续59天。
全球变暖正加剧梅雨的极端性。近年数据显示,长江中下游梅雨强度、无雨日数和极端降水事件频次均显著增加。例如2016年梅雨量达662毫米,接近常年均值的两倍。这种变化对农业、城市防洪和居民生活带来新挑战。
梅雨虽带来不便,却是维系江南鱼米之乡的关键水源。建议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入梅、出梅预报,提前做好防潮防霉措施,合理规划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