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区域分布图直观展示了我国江淮流域的典型梅雨带范围,核心覆盖6省1市(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其边界北抵淮河沿线(北纬34°)、南至南岭以北(北纬28°),东西跨度从湖北宜昌延伸至华东沿海。 这一区域因冷暖气流对峙形成持续阴雨天气,年均梅雨量达343毫米,且入梅时间(6月8日)、出梅时间(7月18日)存在显著年际差异,如最早入梅记录为5月25日(1995年、2016年),最晚出梅可延至8月初(1993年)。
梅雨监测区域分为三个子区:江南区、长江中下游区和江淮区,各区域梅雨特征不同。江南区和长江中下游区梅雨季通常较早开始且持续时间较长,而江淮区入梅较晚、雨季较短。例如,1991-2000年是近70年梅雨季平均最长的十年,而1988年梅雨季仅13天,1954年却长达59天。梅雨量年际波动极大,江淮区1991年雨量(766.4毫米)是1958年(13.3毫米)的57倍,1954年更创下789毫米的极端记录。
梅雨的形成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密切相关。当副高脊线第一次北跳至北纬19°-26°并稳定时,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形成准静止锋,导致持续性降水。7月中旬后,副高第二次北跳推动雨带移至华北,梅雨季结束。近年来受拉尼娜事件影响,梅雨季进程普遍偏早,如2022年江南和长江中下游5月29日同时入梅,较常年早10天。
制作梅雨区域分布图需综合气象要素(降水量、气温)和环流指标(副高脊线、夏季风强度),并标注典型城市如武汉、南京、杭州等。用户可通过该图快速判断梅雨影响范围及历史极值,对农业规划、防灾减灾具有实用价值。需注意,华南部分地区(如福建、广东)虽偶现梅雨现象,但未纳入标准监测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