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伏旱现象主要发生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份。这一现象的特点是高温酷暑、晴朗少雨、蒸发旺盛,对农业和居民生活影响显著。
- 梅雨与伏旱的关联性:梅雨季(6-7月)结束后,副热带高压控制长江中下游,导致伏旱(7-8月)。梅雨锋北移后,该地区转为下沉气流主导,降水锐减,形成干旱。
- 典型区域特征: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是伏旱核心区,午后气温常达33-35℃,局部超40℃。蒸发量远超降水量,如7-8月蒸发量可达255-280毫米,而降水仅95-120毫米。
- 灾害性影响:伏旱期间农作物需水量大,干旱易导致减产,同时影响工业用水、航运和居民健康,民间有“夏旱减一半”的农谚。
- 气象成因: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持续控制及台风活动稀少是主因。若无台风缓解,旱情可能持续加剧。
提示:长江中下游地区需提前制定抗旱措施,如人工增雨和调水方案,以减轻伏旱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