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丁入亩是清朝雍正时期推行的赋税改革,核心是将人头税(丁银)并入土地税(田赋)统一征收, 彻底废除延续两千多年的人头税,减轻无地农民负担,刺激人口增长,成为康乾盛世的重要基石。
-
改革背景
清朝初期,赋税沿袭明代“田赋+丁银”双轨制,但土地兼并严重,无地农民仍需缴纳沉重人头税,导致逃亡和社会动荡。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先固定丁银总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为摊丁入亩奠定基础。 -
核心内容
雍正元年(1723年)全国推广:按土地面积分摊丁银,地多多交、地少少交、无地不交。例如,直隶省将每两田赋加征0.2-0.3钱丁银,实现“地丁合一”。 -
关键影响
- 经济:无地农民摆脱丁税,生产积极性提高;地主因税负增加放缓兼并,缓和阶级矛盾。
- 人口:人头税废除后,隐匿人口减少,乾隆时期人口突破1亿,道光达4亿。
- 制度:简化征税流程,减少官吏贪污漏洞,稳定财政收入。
提示:摊丁入亩虽无法根治封建土地矛盾,但通过税负公平化释放了社会活力,其“减负促生”思路至今仍有借鉴意义。